生态文明背景下美丽乡村的建设研究.doc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在党的十八大中相继提出,随后又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这一发展理念也体现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我国的人口比重中占据着很大一部分,所以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就要加大力度建设我国的农村地区。提高农村人口的幸福感、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所以就需要对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仔细的研究。这篇文章主要分为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论述了在美丽乡村视野下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这些都显示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迫在眉睫。第二部分论述了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为美丽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三部分论述了在美丽乡村背景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第四部分详细论述了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第五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总结。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背景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产业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环境美、文化美的美丽乡村。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美丽乡村一、引言研究背景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发展理念。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而且在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建设中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它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念,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积淀。社会发展理念中生态文明建设观点的提出体现了要始终坚持发展观,把这一观念作为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生态文明”的第一次提出是在党的十七大,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党明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这一总布局指导着生态文明的建设,为其顺利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美丽乡村”在2013年被提了出来,要求美丽乡村的建设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坚决避免走已经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老路子。生态文明也被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中。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更完善的法律保障。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召开,会上作十九大报告。
报告中,****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战略,为美丽乡村建设指明了新时代的方向。20世纪初期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经济发展开始加大对工业的投入,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大气、土壤、水源等造成了非常严峻的危害,西方各国家的生活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在他们意识到这种灾难性的危害后,便进行工业转移,把会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工业转移到了发达国家以外的其他国家。至此,发达工业国家的环境问题便变成全世界的环境问题。除此之外,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出现“环境公害事件”。所以在国际环境压力和我国自身环境压力下,我们要发展就必须舍弃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老路子,探索一种新的出路。因为乡村的各种生产活动和平日的生活都与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要注意生态建设对乡村环境、社会生活及经济发展反作用的影响。要建设具有整洁乡村,文明乡风的社会主义的美丽乡村,就更要注重生态的友好建设。研究目的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构建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使其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全过程。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对于缓解资源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继续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重点推进生态农业建设,节约农业资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载体,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一个物质积淀、精神充实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整体统筹推进的系统工程,对于引领乡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意义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为实践地域,以解决乡村自然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为突破口,美丽乡村建设对于实现乡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以及乡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的思想理念、先进的建设路径和具体的实践方式,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和我国农村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推进了我国乡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发展,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建设美丽乡村有助于改变农民生活理念。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一思想,整体推进。具有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乡村的思想前提。只有让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引领乡村的建设主体规自身社会行为,不断的充实生态文化知识,改变自身的不良行动方式,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的可持续。
建设美丽乡村有助于改善农村居住环境。重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是创建美丽乡村的容之一。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正在改善,但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生产废弃物造成的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以乡村景观的建设为抓手,合理开发自然空间,科学布局,整体共建,通过实施村容整治和绿化美化,渐渐实现乡村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有助于创新农业生产方式。美丽乡村的发展,为现代农业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例如,可以根据地域特色,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可以开发和推广废弃物利用、绿色肥料、生物农药、生态保护型养殖等环保型农业生产新技术,以点带面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达到循环农业的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有助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通过发展农业使农民生活富裕,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缩小城乡差距进而实现“城乡等值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好美丽乡村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二、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的相关基本理论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最新的阶段,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研究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其基本宗旨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通过对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人类逐渐从物质财富的单一追求中解脱出来,寻求精神生活的丰富。生态文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人类社会形态的根本转变。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双赢的最先进的一种文明。生态文明立意非常高远,它包括环境保护,又高于当今国外流行的环保运动;生态文明的目标非常明确,主要为了避免重蹈“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覆辙,是要通过转变思想观念、调整政策法规、引导人们转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来发展绿色科技,实现整个社会福祉与实现整体生态健康、环境良好、资源永续的双丰收,进而化解文明与自然的冲突,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美丽乡村“美丽乡村”最早是在省安吉县的乡村建设中提出来的。****在 2013 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 美丽乡村是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体现,美丽乡村可以讲为“三生和谐”,“四美共建”。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是建设外在美丽和在美丽的和谐统一, 它包括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和谐”,细化为生产高效、生态宜居、生活美好、 人文和谐的“四美共建”。
具体要求为:一是要求美丽乡村经济产业特色明显、产 品优质安全,资源生态和谐,称之为生产高效的“生产美”。二是要求美丽乡村布 局规划合理、基础设施完善,自然环境和谐,称之生态家居的“生态美”。三是要 求美丽乡村物质生活宽裕、社会保障有力,邻里亲朋和谐,称之生活美好“生活 美”。四是要求美丽乡村乡风朴实文明、地方文化鲜明,称之人文和谐“人文美”。 美丽乡村从形式上看,表达出一种奋斗目标,充分展出了一种精神,一种 风采,一种意识。从本质上看,美丽乡村代表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发展,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 美丽乡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在联系美丽乡村与生态文明之间存在着紧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不仅仅让人们享受到了环境的优美,同时也享 受到了和谐社会的美好。美丽乡村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乡村的建设 要在美丽乡村视野下进行,在以自然、人、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原则的基础上发 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合理的乡村布局、优美的乡村环境、浓厚的乡村文化、良 好的精神风貌也进一步推动了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在美丽乡村视野下进行农 村生态文明建设将会具有新的特征,体现在生态文明乡村的原生性、高效性、和谐性、持续性化及人文性。
在美丽乡村背景下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三 大产业的协同发展,摆脱贫困,保障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村地区 人民的幸福指数,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三、美丽乡村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 己的行动指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再一次确定了处于核 心地位的科学发展观,并且对科学发展观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对包含在科学发 展观里的生态建设的这一现实要求进行了全方面的探索,并且运用了实践方法 来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全面的思考。我们想要实现社会主义又 好又快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每个阶段、每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实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